工匠心,师徒情——公司岗位标兵林丙琛和吴海峰主讲首期“华峰讲堂”
发表时间:2019-05-05   浏览次数:   作者:林勇
  什么是匠人精神?如果你向林丙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或许无法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他“重复一百次,只为一两秒”的工作态度却是最好的写照。十年风雨,他用他十年如一日的全情投入,演绎着一位华峰人对“匠人精神”的不懈追求。

  4月22日,以“工匠心·师徒情”为主题的第一期华峰讲堂在集团办公大楼附属楼二楼培训室精彩“开讲”。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王利,氨纶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林凯等领导出席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公司的员工代表近60人参加活动。活动由集团人力资源部培训主管裘英主持。

  “我们希望有这样一个平台,用有力量的方式讲述华峰人的故事,让华峰人有更多思想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滋养,树立起华峰人的职业价值观。”活动伊始,主持人介绍了开设华峰讲堂的背景和意义。随后,她重点围绕“岗位标兵背后的事”和“做师傅的那些事”同林丙琛和吴海峰二位主讲嘉宾进行了分享交流,期间还穿插播放了“员工眼中的岗位标兵”等VCR专题视频,让员工对身边的岗位标兵有更清晰的认识。

  听听岗位标兵的成长之路 

  “以6分35秒的速度,领先第二名将近1分钟,连续5次荣获集团三创技能比武(纺丝生头)一等奖,是实打实的‘赛霸’”……当主持人以一系列数字引出岗位标兵成长背后的故事时,林丙琛以自己的比赛经历为案例介绍了自己能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的经验,他开玩笑说:“我本身也是华峰出品的一个产品,是一个在华峰健康、良好机制下锻造出来的有价值的人才产品。”对于自己被评为2018年“岗位标兵”和平日里频频获奖,他认为一方面是运气好,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自己平时的努力。他说:“我热爱我的工作,也有一股牛劲,喜欢专研技能,有时候为了提升那么一二秒,我愿意去重复上百次的动作。”

  “职场的发展是有几个阶段,从学徒过渡到合格的员工,再到匠人,再转变为一名传经授道的师傅,然后再去帮带新的学徒,如此良性循环,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成长,都是对自我的肯定。”主持人裘英的一番话阐述了从“学徒”到“师傅”的进阶之路,也道出了林丙琛成为一名岗位标兵的成长“修炼手册”。

  说说我做师傅的那些事

  谈及做师傅的那些事时,作为集团两次“岗位标兵”且获评氨纶公司第二届明星师傅的吴海峰认为:“要想带好徒弟,师傅一定要先转变观念,那就是‘带好徒弟,饿死师傅’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传帮带过程中,对徒弟做到倾囊相授的同时,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只有师傅自己先做到了,徒弟才会信服。”

  “在我眼中,他是一位勤于学习、考虑周全、善于创新的师傅,属于网络上俗称的‘三万块’类型的员工。”作为爆料人的林勇,以徒弟的身份验证了吴海峰的说法。

  既是徒弟,也是师傅。作为一名具备5年传帮带经验的老师傅,林丙琛认为,传帮带过程中,除了传授技能,更重要的是从心出发,通过心理引导的方式,使新同事适应新环境,积极主动寻求自我发展。“我师傅的技术是公认的,对待徒弟也是没话说,总是帮忙,很热心。”话音未落,徒弟蔡伟光就迫不及待为自己的师傅“点赞”。

  “平易近人、做好表率、倾囊相授、跳出舒适区、主动帮忙……”在一旁的观察员苏伟刚,根据师徒之间、嘉宾与观众代表的现场对话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赢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认可与赞同。

  关于匠心,我想说

  在最后的总结分享环节,发言官王利和林凯分别讲述了他们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和师徒传承。林凯以“窗外的风景”和公司近期真实事件为例,分享了对传帮带工作的理解。他认为,传帮带不仅仅是工作技能的“硬”传递,还应该是快乐和责任的“软”传递。

  “工匠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技能方面,还应体现在品德上的同进同长。”王利引用古人对人生道路七个层次的描述,即“奴、徒、工、匠、师、家、圣”,引发了全场观众对自身所处阶段与境界的认知与思考。王利表示,集团始终关注着基层一线员工的发展与成长,希望大家乐于做一个有着“高目标、高要求、爱学习和爱分享”的人,敢于向着今天的标杆直跑,期望于在明天涌现出更多的“真匠人”和“好师傅”。

  近2个小时的主题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行业需要能工巧匠,在不断谱写华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激发这种内在力量。这一颗颗“匠心”,这点滴之间的“师徒之情”,汇集起的澎湃动力和无限动能,正在不断地传承和传递着……